WALL-E

我的经历,感受和想法

大二

这一年来很多的事情和想法,很长,有兴趣的就看看吧。

由于感觉到日益增长的对个人计算机的需求,大一结束后的暑假买了一台T420(4180Q7C)。其实更准确地来说是我爸选择并购买的。我对笔记本的要求并不高,基本也就是文字处理、上网什么的,偶尔会打一些不那么大型的游戏(极品飞车级别的),运行数学软件什么的根本不用去考虑。我觉得联想ideapad很多型号的不错,对于学生来说够用了。不过购买笔记本这种事情由我爸决定,而他比较看重品质之类的东西,最后选择了T420,还是这个i5、有独立显卡的版本。一般来说i3已经够用了,不打游戏的话独立显卡意义并不大。后来自己添了一个4G的内存条,前不久又换上了SSD,现在用起来感觉不错。

既然有了笔记本电脑,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做了。

一件算得上的事情是pt。

最早接触的pt站是紫荆。一开始对pt这个东西没什么概念,虽然已经用了一段时间紫荆;后来慢慢了解到里面的一些事情。因为我看电影之类的对画质的要求比较高,放假的时候经常用家里的高清电视看,所以一般都是看高清的片源,从来不喜欢那些低分辨率的在线点播,高清看多了那些就简直难以忍受;而电影之类的一般网上并不是很好找,虽然说电驴、BT种子之类的资源很多,但是资源质量总体上并不高,另外使用迅雷之类的软件再买个会员来下载之类也很麻烦。pt的优势在于大型的站资源比较全,有一些外面网站找不到的资源,质量也比较高,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比较冷门的资源经常断种,或是做种人数很少,导致下载速度很慢。另一方面,虽然已经有了紫荆, 但是紫荆上资源相对来说并不多,而且不在校或者毕业之后总是要告别紫荆的。如果对于高清有一点需求的话,有一些pt站的账号还是比较有意义的。

除了紫荆之外,最早接触的pt站是葡萄,是伟大的锐强同学给了我一个葡萄的邀请;后来在紫荆上发了一些种子,混了个上传员(发种不用经过候选)。紫荆数据搞得好看了一些之后,从大二的寒假开始慢慢注册了几个pt站的账号,首先是CMCT,然后趁着春节开放注册的时候,注册了神站、TLFBits、HDCity等,另外花了不少时间搞到了一个OpenCD的账号;开学之后又陆陆续续注册了知行PT(原晨光BT)、六维、HDWing、HDRoad等等,这么看下来账号也是不少了。有几个网站上得多一些,首先HDR、HDW这样的大站肯定是要努力将数据刷上去的,六维现在已经上传有1T了;有些没什么特色的扔掉了,剩下的站数据不要太差,有需要的时候就去下点东西,稍微挂一挂,一个月登录一次,让账号保留下来就行。

其实相对于高清影视,我更关注音乐资源。音乐我主要听原声、欧美,也会听一些古典、新世纪和摇滚。这一年下来在各种论坛和pt站也收集了不少专辑。整理音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,我现在可以体会到cnb同学建立起他几十个G的音乐库时所投入的精力。以前主要是收集无损的专辑,现在觉得没有必要,因为对于我这种买不起耳机、买不起设备的人来说无损的音乐没有什么意义,一般听不出来和MP3的区别。而实际上,在紫荆下音乐的人当中,也没有多少人设备能达到听无损的级别。现在我将大部分自己收集的专辑按照FAAC/Q10的编码转换为AAC文件,网上的说法是,AAC比320K的MP3音质高很多,而体积比无损小很多,因此是保持音质与容量平衡的最佳选择。AAC有个小缺点是有一些设备不支持,比如一些比较普通的MP3播放器。这个暑假又整理出一些,有时间会发到紫荆上。

除了音乐,有了电脑之后也看了一些剧。生活大爆炸是大一在cyz同学的带领下看的,看得并不多,大二有了电脑之后偶然看一点,到寒假总算将一直到第六季全部看掉了。后面的确实没有前几季有意思,物理的元素越来越少,越来越平庸,笑点也越来越低。对生活大爆炸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季中物理竞赛的一集,真的是太精彩了。后来很少看到这样既有技术含量又爆笑的情节了。

寒假的时候开始看唐顿庄园,前不久将一直到第三季都看完了。唐顿庄园让人觉得很美,主要在于它所展示的贵族的生活,非常精致,各种规矩、礼仪看起来很繁琐,但是显得庄重;而唐顿庄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让人从一个词、一句话、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去理解剧中所有的人情世故。唐顿庄园的节奏较慢,但是不会让人感觉拖沓、无聊。可惜的是剧情到后面有点狗血了,角色也一个接着一个挂了,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。

打算下面开始看老友记,按照练听力的节奏来,所以时间也许会很长。另外,最近听了虫师的音乐,感觉很不错,发现动画本身的评价也相当高,可以花点时间看看。

有了电脑可以好好学点东西,尽管到目前也没学多少。刚拿到电脑不久,我在已经有一定HTML、JS、CSS、PHP的基础上,用PHP给同学的一个极不靠谱的创业计划写网站,只是这个创业计划没做多少到一半就放弃了。这个暑假花了点时间做了一个南京大学量子研究与计算中心的网站,还没上线。为了完成大学天文学的课程作业,努力学了一点Mathematica,现在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命令与方法,不过还不能灵活应用。MATLAB的参考书早就买了,不过到现在还没看,真是惭愧。自己花了好大的功夫学了一点LaTeX,与其说是学不如说是一点点摸索。现在的水平是可以排版基本的科技论文,不过在页面和版式上还很不熟练。

这一年看书比以前少了很多,一是时间确实紧张,二是看书确实比较辛苦,现在有了条件,比以前也懒了一些,看电影、看剧这种轻松不费力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看书。也许最重要的还是没有心情吧,只有在放假这种空暇的时候才会静下心来去翻翻书。

还是说说学习吧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大二上学期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,很多东西学得一知半解,期中期末考得惨不忍睹。也许是因为我将大二的课程想得简单了,以为保持大一那种比较轻松的状态就能搞定。尽管课程比较难,但我想如果认真学了,以我的实力不至于得到后来那样的结果。实在是太失败了。

大二上选了模拟电路和数值计算方法两门课。到现在都有点后悔当时选了模拟电路,尽管成绩相对来说还可以。模拟电路老师上课讲得不清楚,课堂上不能理解,课后要花好多时间再自己看。这门课的学习效率实在是太低了,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。数值计算方法是天文系开的,和数学系的数值分析比起来少了很多内容,不过这不是重点,上课的老师比较年轻,感觉对这门课理解也并不深,上课差不多就是读ppt(虽然读得还可以),并没有体现出这门课的思想。作业实际上按照书上的流程一步步用C语言写出来就行,自己不需要再进行什么思考。虽然这门课拿学分、拿高分很容易,但是学下来没什么意思。

大二下刚开学的时候,80以上不能重修的消息对我打击非常大。这里就不吐槽物理学院的领导以及他们做出的这个愚蠢的决定了。大二上有两门学分比较多的课很接近这个分数,学分绩一下子就被拉了下来。

大二下一开始选了两门数学系的课,分别是泛函分析和并行计算。泛函分析上了几节课之后感觉时间和精力上难以支撑,后来就只到课听讲,没写作业也没参加考试,效果当然不会好,但还是有一点收获的。并行计算课还不错,不过由于课时少,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,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实践才搞明白的。最后的的任务和“考试”花了很大的力气也算完成了,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。不过耽误了一些期末复习的时间。后面有时间可以将实验报告整理一下发在这里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大二上知道自己排名的时候,曾经以为如果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,最后的排名会很不错,不论是出国还是保研都不需要担心什么。只是这一个学期过去,又有不允许重修的规定,这些都变得遥远起来。我后来开始重新思考一些事情。

刚进大学的时候,我曾经想,我要尽力做到最好,在学习上、在活动上等等各方面。慢慢的,现在我觉得并不一定要这样。大学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地方,成绩只是一部分。也许有些人看来,努力去做年级第一、去上最好的学校、进最好的研究所,这就是学物理的最好的道路;然而,我慢慢觉得,我并没有那么热爱物理,而且以我目前的水平,也许我并不是很适合搞物理研究,尤其是理论物理这类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领域。另一方面,从现实的角度来说,搞科研很辛苦,待遇却不算高。说不定我会读个博士然后去企业做适合我的工作。当然,我可以用我所有的时间来拼命学习,去努力争取年级第一,但是这会很痛苦,也很困难;我可以不那么努力,将我的时间拿出来看看书、听音乐、看电影,学我感兴趣的东西,偶尔休息一下。物理学院、匡院确实有那种整天只学习的同学,我想我和那些同学不一样,我不希望过那样的生活。

我想,大学生涯只在学术生活中度过,这样的生活一定是不完整的。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。我希望能在大学的时间里,利用这样的条件,多学一些东西,多体验生活,过得不要太辛苦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现在会很怀念在南师附中的生活,主要是怀念那时候的氛围。南师附中的同学和这里的同学给人感觉很不一样。当时班上的同学中,也有一些在性格上有点特别、不是很讨人喜欢的,但是在品质上都是没有问题的。高中时候班上的同学总体上比较低调,不张扬,虽然说看上去有点缺少活力。同学很有责任感,应该完成的事情不会去推脱。成绩好的同学在其它很多方面同样优秀,几乎找不到那种天天拼命学习、死学的,这些同学同样有自己的爱好,打游戏、看书等等,和同学们也玩得很好。而相比之下,我觉得物理学院的同学普遍缺少人文素养,有些同学还缺一点个人修养,做的一些事情真的只能用“没素质”“不要脸”这类我不太喜欢的词来形容。一些成绩好的同学,给人的感觉是整天都在不停地学习,没有自己的爱好,不会去看书、看电影、打游戏,平时也很少能接触到。这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。

来自盐城的一位同学有一次向我提到,高中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中国民众反日情绪高涨,他们有一位同学跑到了学校教学楼楼顶上烧日本国旗。我倒是想到了另一件事情: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在课上有一次提到过,在2006年,wenge结束30周年的时候,南师附中的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纪念性的活动,包括展览之类的,好像得到了校长的批准,但是把警察都引来了,只好放弃。我想,这就是不同学校的气质的差异吧,附中的同学不会去烧日本国旗,更不会去抵制日货、上街砸日本车。附中同学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。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母校而感到自豪。

说到这里,又想到了考试分数这事情。

我不喜欢讨论分数,看到自己分数后不会去问这问那,另外尤其鄙视喜欢拿分数(反复)装逼的人,比如“我分数怎么这么低啊才95”。一般来说分数是和付出的努力成正比的,如果平时认真学了,考试发挥正常,那么最终获得的分数应该和自己期望的差不了多少,我无法理解,如果不是对成绩有疑问的话,为什么要去关心别人考了多少,关心自己的“位置”?不知道是我比较特殊,对分数这种很自然的事情过于敏感,还是别人都不太正常。我的确不能理解那些到处问分数、到处秀分数的同学的心理。要是在高中也就罢了,这是大学了,不知道为什么还把一两分的事情看得这么重。

还有更极端的。大二寒假的时候看到小百合上一篇帖子,是商院一位大一同学发的,我在这里将原文引来(或者可以看这里,自备梯子):

我是商院大一的学生,19号考完放假每天至少刷十次教务系统。可至今只出了4门成绩还剩下一大半,目测寒假是等不到了。

以前在高中实在难以想象考完十多天还不知道成绩的。那会儿每考完一门走出考场就被众基友学神摁在地上秒对答案,悬而未决的就冲进老师办公室要标准答案,哪怕高考也是如此。再过一两天就短信电话轮番轰炸老师逼问成绩。。。

然而在南大就连个愿意对答案的人也找不到,找高中同学对吧试卷还不让带出考场处处掣肘,最后出分又慢如狗,教务系统也废只给看一个总评。比如人家北大不但出分快还实时显示绩点,清华的甚至还带排名,唉。。差距真是无处不在。。

不知道该说什么。原帖的楼主后来被喷得狗血淋头。对分数、排名热爱到这种程度,应该也是很可怕的吧。

高中的时候每学期只有期初、期中和期末三场考试,每场考试之后,除非自己去问或者有家长会,否则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排名;学校也很少公布年级排名靠前同学的名单。最后用于自主招生的排名也一样,不公布,只有自己去问才会知道。前面提到的那位来自盐城的同学说,他们考试之后都是全年级排名张榜公布。我很感谢南师附中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似乎我在以前的一篇博文中吐槽过拔尖班,现在两年过去了,经历了那么多事情,对拔尖班又有了新的看法。

拔尖班是“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拔尖计划”的实现方式,虽然说理论上是为基础学科研究培养人才,但实际上从目前看来,班级中现在志向基础研究的同学似乎并不多。拔尖班在选拔的时候对学生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,但实际上,仅仅从对物理的掌握、理解来看,进入拔尖班的同学并没有那么“尖”,很多真正的物理大神都零零散散地存在于各个班;而除去这些,拔尖班里的同学也并没有都非常努力,很多高分进入或是保送的同学,在拔尖班内成绩却靠后,尽管放大了来看,这种情况在大学也并不奇怪。

非数学的拔尖计划都是由匡院来制定课程计划的,课程模式是按照匡院的“大理科模式”来的,虽然看上去很好很强大,致力于培养“可以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高端人才”,但是实际上对于真正去学这些课程的同学来说,并不那么美好,反而还可能很痛苦。如果从考试的角度,大学天文学和大学生物学(普通生物学)几乎完全是在考背书,而大学化学也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;而在我看来,也许大学化学和天文学对于数理方向的同学来说有些意义,学习大学生物学真的看不出来有什么意思。大多数人学完大学生物学几乎就全部忘了(实际上学的时候也没记住-_-),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学生物学这门课完全没有必要去“学”,因为这门课本身就不是在学而是在背,内容太零散,老师上课的时候每个知识点也是很快就过去了,和自己看书并没有太多区别。对于生科院的同学来说,随着学习的深入,对于普通生物学课程中的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,普通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课是有必要的;而对于匡院数理方向的同学来说,这门课和化学、天文学课程不同,没有什么数理背景,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没有什么帮助,对理科思维的培养更说不上有什么用处。生科院花两个学期“学”的内容让我们一个学期“学”完,这就更不用提了。而类似于近代应用数学这种科目,上得完全不像一个数学课,讲的内容多而粗,考试也很无聊,对于记忆性的内容考察很多,而计算、证明的题目几乎没有或者过于简单。最后考数学的感觉和考生物差不多。实际上,这门课程的内容搞物理的很少会用到,只有极少数搞理论物理的才会涉及一些。总之,在我看来,像化学、天文学、近代应用数学,可以讲得少一些、精一些,让学生了解主干的知识,掌握最基本的思想、方法即可,很多内容完全可以有兴趣再学或者以后用到再学,像这样囫囵吞枣实在没有什么意义;而对于大学生物学,真是没有开这门课的必要,这门课的内容完全可以自己看。匡院的这种模式已经存在很多年了,没有太大的变化。因为我自己并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科研工作,不知道在领导们看来这些想法会不会过于肤浅,但这些确实是我的真实感受与想法,我觉得也并非毫无道理。

虽然说拔尖班要求高,考试难,但是总是有BUG存在,几乎不管什么样的课都能到90分以上。在拔尖班获得一个好成绩并不是不可能,但是问题在于,即使只是想拿一般的分数,也需要付出比平行班级同学多得多的努力,更不用说拿高分了。某副院长反复强调的“不要总抱怨老师给分低,既然你在拔尖班,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”确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他不知道这个“更多”是有多少。可以说,从大一下一直到大三上,拔尖班的学习压力都要比平行班要高很多,最直观的,从期中、期末考试的科目数量就能看出来。更不用说课程的难度较大。而在平时,除去平时上课的时间,如果想要保质保量地将作业完成,将上课的内容完全消化,已经剩不了多少时间了。平行班级的同学要轻松得多,完成必修课程任务不需要花太多时间,而选修课程本身要求也要比必修课程低很多。很常见的情况是,回到宿舍后,我们的同学继续学习,其他同学已经在做自己的事情了,休闲娱乐。这一年来,每个星期都过得比较辛苦。恐怕大三上会仍然是这样的情况。

偶尔会去想当初应不应该报这个拔尖班。如果从成绩的角度来看,拔尖班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费力不讨好。报拔尖班的时候以为这种“大理科模式”很好很强大,但是至少到现在来看并不是想象的那样,倒是学得很痛苦。不过,班上的同学都很不错,总体上来说学习气氛要比平行班好一些,任课老师也大多都是很有经验的老师,讲课很好,这个角度看也还不错。现在觉得,“大理科模式”也许并不是那么适合我,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不会去报名拔尖班,而是按照物理学院力学、电磁学这样一步步来,课余时间可以好好让自己巩固和提高。会轻松一些,不会像现在这么累。不过现在想这些也没什么意义了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本来还打算在最后写一件事情,想想还是算了。这一年来对一个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人投入这么多感情,这是我的失误。我不是没心没肺的人。太伤人了。